2018.12.30
其他文章
再一次的,關於「文創」議題
Photo on Npmshops
故宮的「朕知道了」紙膠帶,是曾經紅極一時的文創小物。
有些人覺得很有創意,也有人無法理解這東西有什麼用。
不久前我們受TEDxChungChengU的邀請,前往講述又是關於「文創」這個議題。文創兩個字從曾經很風光到如今備受爭議,其實究竟是經歷了些什麼而產生了這些變化呢?
文創業是什麼?簡單的來說文解字就是:文化、創意,以及產業。更白話一些的說明,也就是具有文化意涵的創意發想所構成的產品事業。於是我們在問「什麼是文創業?」的時候,其實字面上的意思就已經回答這問題的答案了。當我們端詳著手上的文創商品的時候,它的文化意涵是什麼?它的創意發想是什麼?如果很幸運的順利找到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也不要忘了這是一個必須營利的產品事業,當疑惑一個文創商品怎麼這麼昂貴的時候別忘了:賦予文化意涵以及創意發想的過程都需要相對應的成本,合理的成本與合理的利潤才堆疊出了我們眼前這份「文創產品」的標籤售價。
作為室內設計師嚴格來說並不算是典型的文化創意工作者,那為什麼卻在這裡探討著文創的議題呢?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談談一份創意作品是怎麼誕生的。
設計需求 > 設計脈絡 > 一般的設計產品
設計需求 > 帶著設計脈絡一起販售的成品
在市場上我們看見的是最表象的「成品」,這個「成品」最初的種子是由於需求需要被滿足。舉例來說,如果室外正下著滂沱大雨,我們想出門卻不想被淋濕,這就是「需求」。接著構思解決需求的各種方法---也就是設計的脈絡所在,最後成功解決問題,創造出了成品,可能是雨傘或雨衣等等幫助我們可以在雨中行動的工具。可以發現不管是什麼領域的設計師其實不外乎都是在做這些事情:面對需求、解決問題、創造成品。而文化創意的差別在哪裡呢?「文創」之所以有血有肉、有靈魂,原因在於它不只有最表象的成品本身,還有豐富交織在其中的創作背景、創作理念,所以我們端在手上的不單單只是作品,還讓這個作品背後的故事進到了我們心坎裡。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我今天手上有一把菜刀,毋庸置疑的它就是一個切菜的工具。除此之外我們還會在乎什麼?也許是刀鋒不鋒利、耐不耐用、好不好握,任何一個品牌或商場所賣的菜刀都是基於差不多的實用需求,這就是一個普通產品對我們的意義;那麼假設我今天手上的是金門的砲彈菜刀呢?它仍然是一把菜刀,鋒利耐用又好握之外還帶給了我們什麼?當拿到這把菜刀時,我會知道這是一把由砲彈彈殼做出來的刀,透過這把菜刀把我和八二三砲戰的歷史作出了聯結,握在手上的不只是一把單純的菜刀,還有整段金門砲戰的傳奇歷史。這就是在成品上纏繞了文化意義,將整個設計的「脈絡」與「成品」一起交到了使用者手上。
然而可以發現,有許多富有文化意義的創意作品誕生在世上的時候其實根本還沒有「文創」這個詞彙,其實文化創意並不是什麼新世代的流行,甚至不一定是有意為之的產物,它是一種從一開始就存在我們之間的創作行為。但是當「文創」兩個字被具體的塑造出來時,怎麼會反而越來越變調,甚至面臨了如今幾乎要變成一個負面詞彙的窘境?在前面,當提起文創的時候特別強調了「產業」兩個字,這就是為了要提醒我們文創產品要到使用者的手上終究需要經過商業行為。設計師需要收入,商人當然更積極的要製造利潤。構成利潤最簡單的公式就是收入減掉成本,而成本要怎麼控制壓低呢?前陣子有一句蠻常被聽到的話,叫做「複製成功經驗」,於是不只有文創產品,許多的成功產品都被複製之後再搶佔市場,這樣的產品我們也耳熟能詳,就是「山寨產品」。關於創意兩個字,最基本的意義就是開創、創新,很明顯「複製」和創意的本質是相抵觸的,被複製之後的創意並不能夠繼續稱做是創意。一個文創產品的構成是由設計需求為基礎、創造出帶著設計脈絡的成品。而山寨產品只有複製了最表面的「成品」這一塊,它們既沒有設計脈絡甚至可能也不打算深究原本想要解決的問題,本來應該是栩栩如生的文創商品變的只剩一具空殼。當大眾在披著文創名號的仿製品身上找不到文化意義時,久而久之會積非成是,慢慢的變成「沒有人想在『文創產品』上面得到設計脈絡」。
而不幸的是,在這樣扭曲錯誤的市場會引起更糟糕的連鎖反應。「這東西就是文創?賣這麼貴?除了好看之外有什麼用?」我不會說文創是專業的創意人才有辦法進行的工作,創意的火花是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事時地物之上的。真正的問題在於設計者有沒有誤解了「創意」的本質?必須不斷的強調,一個產品是經由需求到解決而誕生的,所有的設計者都應該問自己「我的產品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它解決問題了嗎?它有沒有帶來更多問題?」談到這裡,還要討論到「設計」與「藝術」之間的差異。藝術是一種情感的展現,我們可以說藝術就像是一份非常隱晦的藝術家自傳,我們拿藝術作品當線索去感受創作者在創作當下的那一份情緒,於是我們不會在藝術品上面尋求實用性,而是專注在感受那些藝術品傳來的故事。所以把「設計」誤以為就是「藝術」的結果是很嚴重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如今很多人對設計的刻板印象就是「好看卻不實用」。回到我們的主題,「文創」。相較於前面提到的,文創正是一個融合了「設計」與「藝術」兩種核心概念的創作方式,兩者兼具,但也缺一不可。
再更深入一點談設計。在室內設計的領域中偶爾會見到一種可變形的家具,這是一種很有趣的家具設計方式,例如說平時把床鋪收納在牆壁上並且放出一張餐桌,但需要睡覺時又可以把餐桌收起,將床鋪降下來使用。這種作法的確是很聰明也很有效率的讓兩種不同家具卻能夠利用到同一個重疊的空間,可是實際上在我們所接觸過的客戶裡面這樣子的家具卻不討喜。可以想像,這樣的家具雖然可以有效利用空間,可是卻要求使用者必須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下床得要把床上收拾乾淨棉被鋪平,才有辦法把床收進牆裡;同樣的餐桌使用完畢之後也不能在桌上留下任何雜物,這對大部分人的生活習慣來說是一個蠻高的使用門檻,然而這個家具的設計有錯嗎?它算不算是個只有噱頭卻不實用的家具?我們偶爾會提起一個詞彙,叫做「設計濃度」。這就像你走進一間餐廳會點什麼餐一樣。你有多少預算?肚子有多餓?吃重口味還是吃清淡?吃飯並不是吃越貴越好,也不是吃越飽越好,而設計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入手一件文創商品時,我們需不需要其中的創意?對其中的文化意義有沒有興趣?簡單來說,創意設計這件事情不管對設計者還是對使用者來說,都應該要記住適才適用、濃纖合度才能讓一個產品變成「好產品」。市場機制是很現實的,即使是錯誤的設計只要仍然有消費者買單,這個市場就會繼續供應這樣子錯誤設計的產品。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建立起對創意設計真正的意涵與品質而開始有所需求時,我想市場的供需機制也會把整個環境逐漸導到正確的方向去。
在並不瞭解文化意義與創意價值的前提下,其實還是有一部份的人會願意對文創商品買單,可是既然沒有從產品上得到文創本質的價值,那文創產品的意義是什麼呢?在這種情況下文創就彷彿像是某種知名品牌,比起實用性很多人更在意的是它的品牌光環,帶給他們的只是一種光鮮亮麗的形象。然而即使是如此看待文創,也別忘了所謂所謂名牌也是從很豐富的基礎去堆積而成的,可能是良好的使用體驗,可能是堅固耐用的材料,也可能是讓人驚嘆的工藝技術,名牌並不是簡單的只要掛上高昂售價就能變成名牌。所以那麼文創呢?即使我們把文創視為品牌,也應該要深思文創是由哪些東西所堆疊起來?最後又呈現出了什麼?當這些問題裡頭的答案浮出水面時,融合了創作的過程與成果,
這才是文化創意價值的完整樣貌。